一、理论概述
卡尔维特理论是一种知识理论,由卡尔•维特提出,是对维特解构家福特狄士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“认知结构理论”的延伸。其基本思想是:在学习过程中,可以通过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和信息,学习者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,积极探索并综合运用知识,从而发掘隐藏的概念,建立新的知识结构,为形成概念新意和理解提供帮助。
二、核心理论
1、任务环境:卡尔维特认为,任务环境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,只有当任务环境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时,学习者才能有效地学习、实现跨越性的学习过程。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的知识可以被用于不同的任务,从而促进学习者对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应用。
2、知识结构:卡尔维特认为,学习者应该把知识结构划分为多个部分,每部分都应当有自己的特点,作为学习者理解概念、发现规律、运用知识的基础。只有这样,学习者才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概念、新的规律,最终建立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。
3、学习步骤:卡尔维特认为,学习的步骤应当由简到难,从易到难,由宏观到微观,先从整体上理解,然后逐步深入理解,实现钻研的加深。学习者可以通过“回答问题-总结关键概念-综合应用-运用结构”的过程,来理解知识、记忆知识,提升其学习及应用能力。
三、理论应用
1、教学步骤:与福特狄士的认知结构理论一样,卡尔维特理论对研究教学结构具有很大的意义。教学中应当具有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分离,在教学过程中以逐步深入和知识等级分明,以提高学习者理解、发现规律的能力为目的,引导学习者逐层完成任务,特别是在一些事例分析和探究领域应用卡尔维特理论较为有效。
2、学习活动:卡尔维特认为,学习者应当创造性地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和信息,探索和拓展其理解,从而发掘隐藏的概念和规律,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出新的知识结构,最终形成新的意义和理解。因此,在课堂学习中,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探究,搭建不同的联想框架,结合大量的实际例子和具体实践,逐步理解知识的结构,实现跨越性学习。
一、优先选择可行替代方案
卡尔·维特提出的最主要思想便是关于“可行替代方案”(workable alternatives)。他认为当贝克特拉条约(Bechtler Treaty)失效后,在复杂而又混乱的政治环境中,人们应该先寻找现成的可能性,而不应该对未来抱有深远的期望,以弥补贝克特拉条约的缺失。卡尔·维特提出的最主要思想便是,在贝克特拉条约失效之后,社会不能尝试崭新而固定意义上的政治定式。相反,人们应该先关注可行替代方案,并将其视为一种临时的方案,以应对当时政治上的复杂环境。
二、密切关注当下现实
卡尔·维特还认为,应该通过仔细分析现实,找出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,而不仅仅是偶然的麻烦。他强调,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式是深入了解各方的立场,并从这些立场中找出一种折中方案,并协商达成和解,从而获得最佳替代方案。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,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的解决方案。
三、实现彼此合作
卡尔·维特鼓励各势力之间共同合作,有计划地实现政治上的进步。他相信,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,只有通过互相合作,才能突破彼此之间的界限,进而实现政治上的进步。他认为,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政治因素的双赢之路。
四、建立共用的信仰体系
卡尔·维特认为,只有在建立起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体系的情况下,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共同的政治意识,从而获得更包容的社会环境。他提出来的信仰体系必须包含宗教、实践、信仰以及其他文化要素,才能真正为社会建立起一个仁爱、包容、团结以及和平的基础。
五、重视道德观念
最后,卡尔·维特强调了个人的道德观念。他提倡社会中必须建立起一种共有的、由行动驱动的文化,在这种文化中,所有参与者必须遵守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,才能实现良性的巩固循环。在卡尔·维特看来,有一股向善的力量,是人类所拥有,也是实现政治上的进步、获得全面发展和繁荣的不可替代的力量。